文艺时讯 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艺时讯 >

“梦境家园 诗意黄姚”——2019黄姚诗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9-12-11 17:58:00

12月7日时值大雪节气,2019黄姚诗会在广西贺州黄姚古镇拉开帷幕,来自全国的80余位诗人、学者、评论家、诗歌刊物负责人相聚于奇峰如画、水色如镜、青砖如黛的“梦境家园”——古镇黄姚,展开采风、颁奖、交流等活动。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中国作协办公厅主任李一鸣、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北乔,诗刊社主编助理霍俊明,中共贺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朱东,广西作协副主席、中国铁路作协副主席田湘,中国诗歌网总编辑金石开等,会议由广西昭平县委副书记、广西黄姚古镇旅游文化产业区管委会主任汤松波主持。

开幕式上,朱东在致辞中表示,希望各位远道而来的诗人在黄姚慢慢欣赏、细细品味,用独到的视角、美丽的语言勾勒黄姚的绿水青山,展示黄姚的千年文脉,书写黄姚的发展篇章,吸引更多人关注黄姚、走进黄姚,描绘好黄姚形象、讲好黄姚故事、推广好黄姚文化。

白庚胜在讲话中指出,黄姚古镇拥有丰厚的诗歌文化积淀和悠久的诗教传统,必将以此诗会为契机,诗风劲发,重振黄姚诗魂,为振兴中华文明伟大复兴,坚定文化自信创造新时代的新辉煌。他相信,黄姚诗会必能引领与会诗人、专家走进古镇生活深处,体味古镇文化精神,用参与征稿大赛和参加诗会等形式,歌咏礼赞黄姚的青山绿水、历史现实、人民群众,以及古镇不一样的民俗风情,使之走向山外丶传诸久远。

田湘介绍道,广西诗歌文化源远流长,人文底蕴丰厚独特,徐霞客、柳宗元、韩愈、艾青等文化名人曾留下足迹,不少名篇佳句流传至今。尤其近年来,广西诗坛日益活跃和繁荣,“诗与远方”高铁诗歌专列、“花山诗会”、“诗意八桂”迎春诗会等各种采风创作、诗歌研讨会交替开展,一批诗歌创作者崭露头角。广西诗歌在中国当代诗歌版图上找到了位置,构筑了一块精神文化高地。我们从不缺美好的山水,缺少的是优秀的文化作品。在广西这片辽阔、多彩、神奇的土地上,诗人们会更容易让诗意与山水碰撞,创作出更多的美丽诗篇。

霍俊明在讲话中说,在11月底举办的全国诗歌座谈会上,中国作协党委书记钱小芊就有关推进新时代诗歌的具体举措时提出:“要通过多种形式面向社会的诗歌活动,推动中国诗歌进一步走向社会、走向公众”。在千年古镇举办诗会就是一项具体的措施,是与地方文化的有效互动,为我们提供理解时代和现实的入口,展现时间和历史浓缩的魅力。在这个“高速路上的时代”,乘坐迅捷的交通工具,我们与事物相遇的时间仅有十秒,我们是否还能将内心交付一片山水,我们需要思考诗歌如何来到灵魂深处,具有穿越人心的力量。我们需要的不是观光客的写作,不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还要看到事物的侧面、背面,进行向内的、微观写作,诗人需要一种大视野,有向终极写作的挑战的勇气,用心、用笔、用诗歌书写黄姚。

为期两天的诗会中,举行了2019黄姚诗会主题征文颁奖活动,5名获奖代表受到了表彰。围绕“梦境家园•诗意黄姚”主题,主办方还在黄姚大剧院举办了主题文艺演出,形式多样的文艺节目轮番上阵,以诗与歌的方式传递黄姚古镇文化价值。为促进诗歌交流,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与会嘉宾和诗人以《诗歌与文化的传承发展》为题,从当代诗歌现状、诗歌创作经验等方面,探讨如何依托黄姚美景文化,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诗歌作品。活动期间,诗人们还走进黄姚古镇,品味景致盎然的岭南小镇,探寻悠久厚重牌匾、宗祠文化,走访红色革命圣地,赏游古树、石桥、清溪、古井,挖掘古镇特色文化资源,不断汲取创作灵感。

黄姚古镇位于广西贺州的西南面,地处漓江流域下游,属于典型的岩溶山水古镇景观。古镇发祥于宋朝开宝年间,距今已有1047年的历史,鼎盛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仍保存着300多间明清时期的岭南风格建筑,是华南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古镇,先后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特色小镇、中国最美十大古镇等称誉。

据了解,本次诗会由诗刊社、中国诗歌网、广西黄姚古镇旅游文化产业区管理委员会主办,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贺州市人民政府共建黄姚古镇文化和旅游产业示范区的大好背景下举办,目的在于促进黄姚旅游文化产业升级,提升广西地域人文内涵,推动中国诗歌文化繁荣发展。“黄姚诗会”将连续三年在黄姚举办,推动黄姚、贺州文化产业不断高质量发展。

 21.jpg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致词

 5.jpg

中共贺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朱东致词

 7.jpg

广西作协副主席、中国铁路作协副主席田湘致词

 11.jpg

开幕式现场

 16.jpg

2019黄姚诗会主题征文颁奖活动现场

上一篇:中宣部印发通知要求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 做新时代“红色文艺轻骑兵”
下一篇:右江书画院隆林艺术创作中心揭牌成立

Copyright © 2004-2015 《南方文坛》编辑部.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11004672号-1